1. 首页
  2. 人文
  3. 正文

突破!玉溪书法家作品入展全国书法篆刻展览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雪 文/图

近日,玉溪书法家杨洪伟的行书作品、崔海祥的刻字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创办于1980年,每4年举办一届,由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是中国书法界最高规格的综合性展览,已成为引领书法审美、价值认同和发展方向的重要载体,成为凝聚广大书法家、集中展现当代书法艺术精品的权威平台。经过评委会严格评审,本届共评出入展作品965件,其中篆书88件、隶书134件、楷书215件、行书237件、草书182件及篆刻76件、刻字33件。两位书法家的作品同时入展全国大展,在玉溪是首次,可谓玉溪书法界的一次突破。

记者分别采访了杨洪伟、崔海祥,走进他们别样的书法世界,倾听他们如何在动人的汉字书法中书写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人生的喜悦。

崔海祥:法古求新展时代之美

崔海祥在创作中。

崔海祥在创作中。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分三个展区展出,其中篆书、篆刻与刻字作品在浙江展区的绍兴市兰亭书法博物馆展出。4月11日,崔海祥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绍兴市兰亭书法博物馆,与自己的刻字作品《天涯共此时》合影留念。微信里,他向记者描绘了现场的盛况:绍兴兰亭是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当地都要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今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初三,在此举办展览,入展的88件篆书、76件篆刻、33件刻字作品以千姿百态的风格让观众大开眼界。除了展览作品,主办方还将举行学术讨论会、推出全国名家邀请展及浙江近现代篆书篆刻名家作品展。“我将珍惜这次难得的当面请教名家、与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争取‘满载而归’。”崔海祥兴奋地说。

三十学书,厚积薄发

崔海祥这次入展的刻字作品《天涯共此时》,雕刻在一块长80厘米、宽46厘米、厚5厘米的椴木上。作品排布为三个小板块:右边是隶书、阳刻的“天涯共此时”五个金色大字,笔法舒展奔放,刀法厚重有力、气势雄浑,点出作品的主题。中间部分以青绿为底,用铁线篆书写并阴刻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望月怀远》前六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笔画纤细如线,刀法圆熟优美,表达出诗意中柔美含蓄的思念之情。左边则以褐色为底,用小篆书写并阳刻诗作中最后两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笔力厚重,刀法刚劲圆润、纯净简约。落款以行书阳刻,加上名章,成为作品一个完美的点缀。整件作品,展现了四种书法字体,文字活泼多变,刀法力度精准,增加了视觉张力,再加上色彩技法的运用,增强了视觉效果,错落起伏、和谐一体,营造出粗犷与细腻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极好地表达古诗的意境,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性,更体现出作者“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宗旨。

崔海祥入展刻字作品《天涯共此时》。

崔海祥入展刻字作品《天涯共此时》。

谈及作品入国展,崔海祥说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10多年潜心学习,终于得到了肯定。

崔海祥今年49岁,大学时学的是建筑设计。他说:“上学时有一门绘画专业课,有两年时间在学素描、色彩,时常外出写生。老师严格要求我们对物象进行细致观察、精准描绘,让我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基础,对色彩、线条有着特别的感觉。”大学毕业后,崔海祥一直在商海浮沉,但内心始终有一个艺术梦。后来结识了一些艺术界的朋友,言谈中,唤醒了深埋于内心的书画情结。2009年,他决定从基础开始,练习毛笔字。“34岁重拾毛笔,我找到了小学时一笔一画描红写大楷的感觉。我沿着中国文字的发展史,从篆书、隶书开始临帖,争取在每一种字体的书写上都突破自我。”崔海祥说。

在朋友的指导下,崔海祥坚守在临帖的路上。“小篆字形稳定优美、隶书庄重质朴,更契合我理科男的性格。每次临帖时,我都沉浸在那种回归自然的情怀中,修炼心志、平复焦躁。”崔海祥说。

植根传统,不懈探索

2012年,崔海祥临写《鲜于璜碑》的作品,入展云南省第二届临书展,小试牛刀,激励他坚定自己的路子。但反复临帖、自学,崔海祥总感觉不得要领。2015年,经市、省两级书协推荐,他参加了中国书协西部书界新秀系列书法隶书研修班,开始一个月的闭关修学。在专业老师的正确引导和严格要求下,他抛开杂念、回归原点、精确临帖,同时开始临创转换的提升。也是在培训班里,他认识了年轻的著名书法家、众安草堂创始人施立刚。

2016年,崔海祥专程到萧山,拜于施立刚门下,接受3年系统专业的书法培训,临帖水平日益精进。打下扎实的基础后,崔海祥大胆尝试临创转换:他喜欢上了刻字。

在崔海祥的工作间,记者看到一件正在制作的刻字作品《净无尘》。现代刻字是在传统基础上,利用书法、美术、雕刻艺术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的现代艺术形式,充分发挥刻字艺术独有的优势,体现出很强的创新精神和现代意识。小篆和隶书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的新文字的开始,两者都有着天然的装饰性。“我自小动手能力就强,闲暇时还喜欢做点小工艺品,刻字正好满足了我的爱好。”刻字时,崔海祥充分利用自己在这两种字体上的长处,结合色彩的巧妙运用,在尺寸间展现别样的情趣。

崔海祥刻字作品《净无尘》。

崔海祥刻字作品《净无尘》。

回顾自己学艺历程,崔海祥深感学习书法并不玄妙,但也并非苦练就可见成效。他认为任何时候拿起毛笔都不算晚,只要你执着坚守,方法得当,人人皆可写出优秀的书法作品。为了与更多玉溪书法爱好者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成果,2019年,崔海祥创办了专业的书法培训学校:众安培训学校。

作为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玉溪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每周崔海祥都会到玉溪二小、玉溪三小义务教授两节书法社团课。在社团课上,他深感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只沉浸于个人的艺术空间,人生境界就狭窄了,艺术创新也会受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要从孩子开始,才会后继有人。玉溪书法艺术的昌盛,每一位书家都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杨洪伟:挥笔之间 怡心雅正

随着杨洪伟的行书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的消息在圈内传播,这位来自江川大街中学、行事低调的美术老师才真正走进大多数人的视线。

杨洪伟此次入展的作品选取的内容是宋代书法家米芾的《书史》二则,整幅作品字风瘦劲挺拔、浑厚有力、上下呼应、浑然一体,融合了柳公权、黄庭坚、米芾等大家之长,得益其多年扎实的临帖功夫和创作新意,可谓临创结合,以成我法。

L_1712822812705791524

杨洪伟在创作中。

潜心临帖,师出有“名”

今年49岁的杨洪伟,自幼喜爱书法,已有40年的书法艺术生涯。喜欢写毛笔字的父亲是杨洪伟的启蒙老师,自小父亲就严格要求他一定要把字写好,并送了他一本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小学时杨洪伟最喜欢上写字课,每堂课他都认真书写大楷,老师画在作业本上的红圈圈是对他最大的鼓励。而他最早对外展示的作品是在上初中后,他代替父亲书写家中的春联,左邻右舍也慕名前来求字。“看着父亲满意的表情,我知道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但接下来,我不知道如何把毛笔字写得更好?”说起往事,杨洪伟一脸幸福表情。

1992年,杨洪伟考上了云南艺术学院附中学习美术,深爱书法的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在学校里,他得到了任课老师、云南书法家赵海若的点拨。“《玄秘塔碑》是书法学者推崇的热门临帖之选,赵老师严格要求我认真临摹多位书家的字帖,从写字到了解毛笔的性能及笔法、结构、章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楷书到行书,我逐渐在临摹作品的过程中开始尝试创作,我庆幸在附中遇到赵老师,他让我真正从写字过渡到了创作。”

1995年,杨洪伟从云南艺术学院附中毕业后被分配到江川大街中学担任美术老师。工作之余,他依然沉下心来日日临帖。“书法艺术需要持续刻苦练习,耐得住寂寞,不可一日荒废。”杨洪伟说。同时,他以书会友,结交玉溪书家,切磋琢磨、交流品评,不断提升自己的书法创作水平。

汲古为新,思索而行

2014年,经市、省两级书协推荐,杨洪伟参加了中国书协西部书界新秀系列书法行、草书研修班。一个月的闭关,为杨洪伟打开了书法深邃古远的大门。他在老师的指导下,精确临帖,研读古今书法艺术理论,聆听多位中国书法大家的现场教学,系统学习源远流长的文字发展史和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史,深刻领悟书法所蕴含的中国式的独特表达与思想精神。回忆十年前的修学,杨洪伟说:“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追根溯源的研习机会,受益终身。在培训班上我遇到了著名书法家施立刚,他要求我‘精准’临帖,让我再次对临帖有了更高更新的认识,研习传统经典,广泛汲取精华,才能把握艺术创作规律。同时,个人的文化素养及道德修养也得到极大提升,也知道了自己何去何从。”学成归来,杨洪伟参加了玉溪市“玉韵新声”书画摄影展,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作品荣获一等奖。

接下来的十年,杨洪伟选择了沉寂,很少参展。在江川书协的召集下,他参加每周一次的书法爱好者交流活动,把自己在培训班的学习成果和经验分享给书友们,一起临帖学习,一直坚持到现在。“学书多年,从人生阅历到书法修炼,我觉得自己需要一个沉淀和思考的时间。我不断临摹历史上的各位书家,从‘二王’到唐宋大家的各种名帖,慢慢跨过了从临摹到创作的沟壑,在融合中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杨洪伟说。

2023年,杨洪伟的作品入展第十五届云南省书法篆刻展,作品呈现出他对书法创作的自信和个人风格:雅正!即植根在深厚的、源远流长的传统之中,兼容并蓄、不狂不躁、适时创新,自然释放真性情,成就自我。

2023年9月,杨洪伟看到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的征稿通知,慎重考虑后决定参展。选定了书稿内容后,他反复阅读理解原文、酝酿情感,让自己进入米芾书论和历代书家的艺术境界,穿越时空对话先贤,最终落笔,形神兼备。直到截稿前两天,他才寄出满意的作品。2024年3月7日,杨洪伟接到主办方面试的通知。他携笔墨纸砚赴河南郑州,面对评委,他镇定自若、平心静气地再次书写了参赛作品。3月29日,在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入展公示名单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名字。

L_1712822812713931670

杨洪伟入展作品:行书米芾的《书史》二则。

杨洪伟给自己的书斋取名“怡心”,是书法“怡”养身心,也是人到中年后的谦逊平和的心境。在学校里,除了担任美术老师、德育主任,杨洪伟还负责学校每周两节书法社团课。面对65名学生,他如同看到当年的自己,清澈的眼神、求知的渴望。在课堂上他除了教授学生写好毛笔字,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书法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笔一画中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我会将自己在书法创作中取得的感悟融入教学,与学生分享,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杨洪伟说。


版权声明: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刘玉霞   审核:张志云   终审:蒋跃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