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非遗传承
  3. 正文

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

——玉溪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纪实

近年来,玉溪市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保护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把非遗项目引进课堂,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目前,玉溪市有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8项、省级56项、市级195项、县级404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47人、市级162人、县级562人。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录体系渐趋完善。

进课堂 文化传承润无声

玉溪历史积淀深厚,资源禀赋优越,以花灯、滇剧、女子洞经、棕扇舞等为代表的非遗项目,独具特色、璀璨夺目。

据玉溪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玉溪市积极探索非遗传承和传播途径,通过持续推进“非遗筑梦计划”进校园工程的实施,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促进非遗与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里“生根发芽”,让学生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茁壮成长。

今年上半年,元江县组织国家级非遗项目棕扇舞、省级非遗项目傣族狮子舞及市级非遗项目哈尼族民歌、彝族丝弦乐走进羊街中心小学、因远镇浦贵小学、元江第二小学等学校,以授课的方式让学生零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华宁县发挥传承人核心作用,将省级非遗项目苗族芦笙舞传承人杨家林、省级非遗项目苗族服饰传承人罗永英聘请为通红甸乡山羊母小学课外教师,定时开展传承活动。易门县将省级、市级非遗项目陶器制作技艺、跳三桩、唢呐音乐与学校课外活动相融合,以一周一课的形式开展教学。此外,新平县、红塔区、通海县、江川区、峨山县、澄江市也以多种形式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极大激发学生探究非遗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保护、传承非遗意识。

拓渠道 非遗传承焕生机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深入践行非遗保护成果惠及大众、融入生活的理念,多渠道做好非遗的传承和传播工作。

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市组织开展非遗实物展示、非遗图片展、非遗影像展播、非遗惠民展演、非遗法律法规知识竞赛、非遗进景区、“非遗+旅游”宣传推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展示玉溪市近年来非遗保护的丰硕成果,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共同参与、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的良好社会氛围,让非遗在连接现代生活中绽放光彩、焕发生机。

我市积极加大非遗宣传力度,借助各级新闻媒体及云南公共文化云,玉溪市文化馆、玉溪文旅等微信公众号及门户网站,传播以玉溪非遗为主要内容的宣传片、舞台剧、纪录片、短视频等优秀作品。2021年摄制播出的《玉溪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系列微视频》,2022年摄制播出的以《玉溪手艺》为题的玉溪非遗资源系列微视频,均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可。

建基地 薪火传承增活力

近年来,我市通过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传承点(所)来拓展非遗宣传渠道,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非遗,吸引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了解非遗的独特魅力。

目前,全市建有易门陶器制作技艺云青陶传承基地、红塔区小龙茵彝绣传承基地、新平县花腰傣服饰刀向梅传承基地、华宁宁州舒氏陶艺传承基地、红塔区瓦窑中心小学青花瓷烧制技艺传承基地、红塔区土陶烧制技艺传承基地、元江县羊街中心小学棕扇舞传习点、江川安化彝族乡撒弦乐传承基地、峨山县小街彝族四腔传承基地等为代表的37个传承基地、传承点(所)。

玉溪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各非遗传承基地、传承点(所)积极开展非遗培训、交流、展览、展示、实践等活动,形成了有亮点、能推广、出品牌的非遗工作特色,培养了一批批优秀青年进入非遗传承保护队伍中,促进了非遗的群体性传承,为非遗保护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活力。(记者 李艾丽 通讯员 岳彩云 )


编辑:刘玉霞   审核:攸莉   终审:蒋跃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